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
登錄近年來,文旅行業在復蘇與變革中加速分化。消費需求升級與市場理性化趨勢下,一批缺乏競爭力、模式陳舊的文旅企業和項目正面臨生存危機。結合行業現狀與典型案例,以下三類企業和項目將成為洗牌的重點對象:
同質化嚴重、缺乏核心競爭力的項目
1、癥結: 產品千篇一律、業態單一,無法滿足游客對個性化與體驗化的需求。
2、典型案例:
古城古鎮批量倒閉潮
湖南張家界大庸古城投資超20億元,開業后日均購票人數不足20人,商家數量遠超游客,陷入“空城”困境。類似案例還包括濟南宋風古城(投資40億、主體未完工)、成都龍潭水鄉(商鋪倒閉、村民種菜),均因建筑風格雷同、商業業態重復(如臭豆腐、竹筒奶茶等標配)而失去吸引力。
鄉村旅游“叫好不叫座”
西安大唐不夜城雖人氣爆棚,但2024年上半年凈利潤僅23.53萬元,流量難以轉化為實際收益。部分鄉村旅游項目仍停留在“釣魚+打牌”的初級模式,缺乏文化挖掘與互動體驗,導致游客復購率低。
深層原因:全國2800多座已開發或待開發古城鎮,超90%同質化嚴重,盲目跟風建設導致市場飽和。而鄉村旅游若僅依賴自然景觀,未結合農耕文化、科技體驗等差異化內容,也難以突圍。
高負債、資金鏈緊繃的企業
1、癥結: 債務壓力遠超盈利能力,陷入“越火爆越虧損”的惡性循環。
2、案例:洛陽龍潭大峽谷破產案作為國內首家破產的5A級景區,其經營主體因民間借貸年利息支出高達5000萬元,遠超7200萬元的門票收入,最終資不抵債。盡管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量達9.6萬人次,但低價策略(門票60-80元)無法覆蓋維護與利息成本,形成“收入增長難抵債務”的困局。
酒店行業價格戰加劇
2024年國內中端酒店平均房價同比下降8%,奢華品牌降幅達24%。部分高杠桿投資的連鎖酒店因供給過剩、回本周期延長,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。
深層原因:文旅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(通常10-15年),但部分企業依賴短期高息貸款,疊加疫情后消費理性化趨勢,收入彈性難以匹配剛性債務壓力。
先天不足的“問題項目”
1、癥結: 選址失誤、政策違規或開發模式畸形,導致項目“先天殘疾”。
2、典型案例:
地理位置與政策紅線限制
湖南桃花源古鎮因地處偏遠、交通不便,開業后迅速淪為“空城”;濟南宋風古城因涉及生態保護紅線,開發受限,最終爛尾。
地產化開發遺毒
2016年特色小鎮政策催生下,大量項目以文旅之名行地產之實。如某瀑布景區因保護區限制無法開發二消業態,僅靠擺渡車勉強維持,最終被市場淘汰。
深層原因: 部分項目忽視市場調研,盲目追求規模,甚至觸碰生態紅線或依賴拆遷(如大庸古城拆除歷史街區導致韻味喪失),最終因合規風險與運營低效難以為繼。
洗牌背后的行業邏輯與未來出路
1、消費需求驅動變革:年輕客群(19-35歲占比超70%)追求個性化、性價比,推動市場向縣域下沉(縣域旅游訂單增速達36%-40%)。
2、技術賦能體驗升級:AI導游、AR互動(如曲阜三孔景區)等科技手段,正成為提升服務競爭力的關鍵。
3、跨界融合破局:天津潮玩谷將廢棄滑雪場改造為“戶外探險+親子互動”綜合體,五一期間收入增長62%,證明“文旅+體育”“文旅+生態”的融合潛力。文旅行業的洗牌本質是市場從“粗放增長”轉向“精益運營”的必然過程。唯有精準錨定需求、控制債務風險、深耕差異化體驗的企業,才能在變革中存活并壯大。而那些依賴政策紅利、忽視市場規律的“裸泳者”,終將被浪潮淘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