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
登錄航旅縱橫近日推出的"民航官方直銷平臺"絕非簡單的功能升級,而是一次針對中國在線機票銷售市場的結構性變革。這一整合37家國內航空公司直銷資源的平臺,以"0差價、0捆綁、0套路"為核心理念,直擊OTA(在線旅游平臺)長期存在的代理亂象,正在重塑行業競爭格局。本文將深入分析這一變革對OTA商業模式的沖擊、航旅縱橫的競爭優勢與挑戰,以及機票銷售市場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。
直銷革命:對OTA商業模式的系統性沖擊
航旅縱橫的民航官方直銷平臺上線,標志著中國民航機票銷售正式邁入"航司直銷+官方平臺"的新階段。這一變革絕非偶然,而是對行業積弊的針對性回應。長期以來,OTA平臺作為機票銷售主渠道,雖然便利了消費者比價與購買,但代理亂象層出不窮:加價銷售、捆綁搭售、積分票倒賣等問題嚴重損害旅客權益。南航、國航等航司曾多次公開聲明,第三方渠道的違規操作導致旅客實際支付價格與行程單不符,退改環節被違規收取高額手續費等現象屢禁不止。
航旅縱橫的直銷平臺通過"航司直營+官方背書"模式,承諾"六大透明化服務",包括價格與航司官網同步、無捆綁銷售、嚴格執行航司退改標準、杜絕大數據殺熟、保障數據安全以及提供真實報銷憑證。
這種透明化運營理念直指OTA的兩大核心盈利支柱:
其一,代理傭金體系被動搖。傳統OTA主要依賴機票代理抽傭,通常為票面價的3%-10%,而航旅縱橫的直銷模式完全繞過代理環節,使航司無需支付傭金。據行業測算,航司通過直銷渠道每年可節省數十億元分銷成本。以東航為例,其暑運期間在航旅縱橫平臺投放的"烏魯木齊-廣州"航線直飛機票,銷量較代理渠道增長約20%,這一數據充分證明了航司對直銷渠道的傾斜意愿。
其二,OTA的技術套利空間被大幅壓縮。傳統OTA慣用的"高買低賣"、"捆綁銷售"、"退改簽剪刀差"等盈利手段,在航旅縱橫的透明承諾下難以為繼。一個典型案例是北京-上海航線,OTA常展示不含基建燃油費的"裸票價"499元,實際支付時疊加費用后達679元,而官網全包價僅650元;退改環節中,當航司允許免費改簽時,部分OTA卻加收200元/次的"服務費"。航旅縱橫的統一價格體系徹底杜絕了此類操作,迫使OTA重新思考價值定位。
更深層次的沖擊在于流量分配格局的重構。航旅縱橫憑借1億激活用戶和73%的民航旅客覆蓋率,依托原有的航班動態查詢、電子登機牌等高頻功能,可低成本轉化用戶至機票購買場景。相比之下,OTA需投入巨額營銷費用維持流量,如攜程2024年營銷費用占比超30%。
更具顛覆性的是,航旅縱橫的母公司中航信掌握民航核心數據(如航班實時動態、旅客行程),能精準推送個性化機票推薦,而OTA依賴外部數據接口,存在響應滯后問題。這種數據優勢帶來的用戶體驗差異,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的購票習慣。
航旅縱橫的差異化優勢與潛在挑戰
航旅縱橫之所以能對OTA構成實質性威脅,源于其構建的多維競爭優勢矩陣,這些優勢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,更植根于其獨特的行業地位與資源整合能力。
資源整合能力是航旅縱橫最核心的競爭力。作為中國航信旗下的平臺,航旅縱橫具有天然的行業公信力與資源協調能力。其股東結構包括東航、南航等主要航空公司,這種"航司+技術方"的合資模式既保障了資源接入的穩定性,又避免了單一航司主導可能引發的壟斷爭議。
平臺目前整合了37家國內航空公司的直銷資源,用戶可在單一界面完成多家航司機票比價與購買,解決了消費者在不同航司官網間切換比價的痛點。這種一站式服務體驗在暑期出行高峰期間尤其受到歡迎,平臺上線首周,新疆、云南等熱門目的地的機票搜索量環比增長超150%。
技術賦能構成了第二重優勢。航旅縱橫平臺嵌入了多項創新功能:智能比價系統實時抓取37家航司同一航線的票價、艙位及退改政策;余票監控為熱門航線提供"價格預警"功能;全流程服務閉環支持在線值機、升艙、客票驗真、報銷憑證下載等一站式操作。這些功能建立在航旅縱橫獨有的數據中臺能力基礎上,其母公司中航信作為民航業數據中樞,為平臺提供了權威的航班動態、座位庫存等實時數據,這是任何OTA都難以復制的資源。
信任資產是航旅縱橫的第三重優勢。在魚龍混雜的在線旅游市場中,航旅縱橫的央企背景與"官方直銷"定位為其贏得了消費者信任。平臺用戶調研顯示,85%的受訪者認為"無捆綁銷售"和"報銷憑證真實"是其選擇直銷平臺的核心因素。這種信任感在機票這類高單價、低頻次的消費決策中尤為重要。正如一位旅客反饋:"以前買機票要對比五六個APP,現在直接在航旅縱橫看航司直營價,省時又放心。"這種心智占領將形成長期競爭優勢。
然而,航旅縱橫的擴張之路也面臨多重挑戰與瓶頸。服務能力是目前最明顯的短板。在黑貓投訴平臺上,已有用戶反饋客服響應遲緩、退改簽流程體驗欠佳、偶現支付異常等問題。在暑期出行高峰的巨大壓力下,客服通道擁堵影響了部分用戶緊急需求的處理效率。雖然航旅縱橫已采取措施擴充客服團隊、優化退改系統并加強支付風控,但相比OTA巨頭如攜程的24小時客服、即時退改等成熟服務體系仍有差距。這種服務差距可能影響高端客群的留存率。
商業模式可持續性是另一潛在挑戰。航旅縱橫目前不向航司收取代理費,收入主要依賴增值服務(如廣告、會員體系)。這種模式在初期可以快速吸引航司入駐,但長期來看,平臺需要找到平衡用戶體驗與商業利益的盈利路徑。相比之下,OTA已經開始向"旅行生態服務商"轉型,通過提供目的地攻略、本地體驗等增值服務獲取收入,這種生態化變現能力值得航旅縱橫借鑒。
國際航線覆蓋不足也是當前局限。平臺目前主要整合國內航空資源,在國際航線分銷方面仍無法替代OTA的全球分銷網絡(GDS)。隨著國際旅行需求回暖(2025年暑運出入境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8%),這一短板可能影響平臺的增長空間。如何平衡國內航司與國際航司的資源整合,將是航旅縱橫下一階段的挑戰。
行業未來:從零和博弈到生態重構
航旅縱橫的入局正在加速機票銷售行業從"渠道為王"向"服務為王"的轉型,這一過程不會簡單呈現零和博弈結果,而更可能催生行業生態的重構與參與者的差異化定位。
對航空公司而言,航旅縱橫平臺提供了渠道平衡的新選擇。對傳統OTA而言,戰略調整已勢在必行。短期內,OTA將面臨收入萎縮和用戶流失的壓力。高盛研報顯示,若國內OTA競爭加劇,攜程2025年的凈利潤可能下修13%。但長期來看,OTA仍可憑借其服務生態找到生存空間。
一方面,OTA可以強化機票以外的增值服務,如行程規劃、目的地攻略等差異化服務;另一方面,可利用AI優化動態定價算法,與航司直銷渠道競爭。此外,OTA在國際機票和打包產品(機票+酒店+景點)領域仍具優勢,這些領域短期內難以被航旅縱橫完全覆蓋。
過度依賴OTA會導致航司喪失定價權與用戶觸達能力,而完全轉向直銷又面臨流量不足的問題。航旅縱橫的"中立第三方"定位,使航司既能降低分銷成本,又能保持與用戶的直接聯系。未來航司可能形成"官網+航旅縱橫+精選OTA"的多渠道策略,根據不同航線、不同季節靈活調整渠道組合。這種平衡將幫助航司提升收益管理能力,避免被單一渠道綁架。
對行業整體而言,監管環境的變化將成為重要變量。民航局已開始要求OTA公開算法邏輯并建立數據回流機制,這種監管趨嚴將壓縮OTA的技術套利空間。同時,航旅縱橫的"六大透明化服務"為行業樹立了服務標桿,可能推動監管部門出臺更嚴格的票務銷售規范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OTA將被迫加速從"價格戰"向"服務競爭"轉型,行業競爭焦點將轉向差異化服務,如動態積分兌換、碳足跡追蹤等功能創新。
機票銷售市場主要參與者優劣勢對比與戰略方向
未來行業可能呈現分層競爭格局:旅縱橫主導國內機票直銷市場,OTA聚焦國際機票和打包產品,航空公司則通過官網服務高端常旅客。這種分工并非絕對,各方也會在交叉領域展開競爭,但整體上將形成更加健康、多元的行業生態。
從更宏觀視角看,航旅縱橫的崛起反映了數字經濟時代產業互聯網的深化趨勢。掌握行業核心數據的基礎設施平臺,正在從后臺走向前臺,直接參與用戶體驗塑造。這種變化不僅發生在民航領域,也出現在醫療、教育等多個行業。它的積極意義在于消除信息不對稱、提升產業效率;但同時也引發關于數據壟斷、公平競爭的思考。如何在效率與公平間取得平衡,將是政策制定者需要面對的課題。
航旅縱橫民航直銷平臺的上線,標志著中國民航服務升級邁入新階段。盡管客服響應、退改效率等環節仍需持續優化,但其展現出的破局勇氣與創新價值值得肯定。隨著平臺不斷迭代服務體驗,一個更透明、更高效、更以旅客為中心的民航票務新生態正在形成。這不僅是一場商業模式的革新,更是民航業回歸服務本質的深刻轉型。當官方直銷的旗幟在航旅縱橫手中高高揚起,中國民航的服務升級之路,已然邁出堅實有力的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