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
登錄在中華恐龍園里,中華恐龍館如同一座時間的豐碑,它不僅是這片樂園激情創業的原點,更是常州乃至中國主題樂園發展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圖騰。
二十五載光陰流轉,園區內項目迭新、潮流更替,唯有它,始終以經典之姿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初心,無聲地見證著時光的奔涌。然而,它絕非一成不變的化石,相反,它深諳時代的脈搏,不斷以先鋒之姿解構自身、重組新生,將“永恒的地標”與“永恒的煥新”奇妙地融為一體,成為穿越時間長河、持續閃耀的傳奇。
出道即巔峰:紙上驚雷鑄經典
1997年春,一架越洋航班上,浙江建筑設計院副總建筑師王亦民在厚厚一疊A3紙上奮筆疾書十幾個小時。當飛機降落時,中華恐龍館的雛形已躍然紙上——三頭腕龍托舉起一顆璀璨“龍珠”,史前巨獸以解構重組的方式,與現代建筑語言激烈碰撞,最終凝練成“三龍抱珠”的驚世意象。
彼時常州旅游亟待破局,這座前所未有的恐龍主題博物館承載著城市轉型的厚望。設計團隊遍訪全球,在廣泛汲取國際經驗并深度請教地質專家的基礎上,最終在歸國航班上迸發為一場設計風暴。
這座以“仿生、超時空、超文化”為理念的建筑,甫一落成便震撼業界,毫無懸念地入選《二十世紀中華百年建筑經典》,以先鋒之姿刻入中國現代建筑史冊,成為當之無愧的“出道即巔峰”之作。
外形與內涵:時空筑境強科普
“我們把恐龍的羽翼和皮骨扯碎了再重新拼起來。”王亦民回憶道。三座高達71米的腕龍塔體環抱球形展廳,即符合力學穩定性,又取意中國古代渾天儀“三龍托珠”的宇宙觀,完美將中國特色和新時代融合起來??铸堭^的主平面由一個48m×72m的橢圓和向外展開的大小扇形組成,綜合來看就是一個鸚鵡螺的樣子。鸚鵡螺是和恐龍同時期的遠古生物,它的化石也和恐龍化石一樣留到了現代。
建造的精妙之處,體現在對“史前感”的極致追求。
如何讓冰冷的建筑擁有恐龍的粗獷生命感?設計團隊摒棄了常規的鋼板或單調的漆料貼片,創造性地決定采用混凝土塑造龍身。難點在于如何表現皮膚肌理。設計團隊與二十多名工匠現場試驗調制砂漿,用抹刀一遍遍在巨大的恐龍館體上反復刮蹭、塑形。每一次手工涂抹的力度、角度都不同,最終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了獨一無二、絕不重復的“皺皮”肌理,完美模擬了恐龍皮膚的粗糙與力量感,為建筑注入了原始的生命力。屋頂則選用了別致的銅綠色,既呼應下方綠茵,又暗合傳統青銅屋頂隨時間氧化形成的古雅色澤,在陽光下流轉出獨特韻味。
中華恐龍館的魅力遠不止于外觀。步入其內,設計團隊對時空張力的駕馭令人嘆服。2700㎡的景觀大廳穹頂高懸36米,為模擬侏羅紀生態提供了宏大舞臺;2900㎡主展廳凈高逾10米,在當時堪稱國際一流水準。全館展示了包括被譽為三大鎮館之寶——許氏祿豐龍、巨型山東龍、中華龍鳥在內的五十多具大型恐龍化石,也是收藏展示中國系列恐龍化石最為集中的專題博物館,同時擁有1000平米的配備聲、光、電等多媒體設備的影視特效廳和1900平米能讓游客親身體驗中生代景觀的景觀廳。館內運用多項現代技術和娛樂手段,以古生物的發生、演化和滅絕為線索,營造科學啟智與審美情趣相融合的動感空間,是寓唯物史觀教育于旅游體驗之中的新型科學殿堂。
經典與現代:文科融合塑新生
二十五載風云掠過,這座“出道即巔峰”的建筑并未固守榮光,而是以擁抱技術革新的姿態開啟了華麗蝶變。
館內沉浸式空間“遨游侏羅紀”以540度無縫銜接屏幕,為游客帶來環抱式觀影體驗,奔跑而來的腕龍、呼嘯而過的翼龍、以及各類遠古動植物為游客呈現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恐龍生態世界。自主研發的LBE大空間《恐龍館時光之謎》與混合現實《MR奇妙恐龍館》兩大沉浸式體驗項目,則讓游客一秒穿越到恐龍時代,展開一次驚險刺激的冒險之旅。
當毗鄰的“穿越侏羅紀”項目即將升級重現,恐龍館外立面也迎來華麗蛻變:外立面化身巨型幕布,成為恐龍園全新光影大秀“D秀”的核心舞臺。三頭靜默多年的腕龍在激光投影中蘇醒,混凝土肌理在數字技術下重獲流動的生命力。經典建筑與現代光影的化學反應,讓“三龍抱珠”的意象在夜空升騰——銅綠塔體托起的不再是靜態穹頂,而是流轉不息的光之宇宙。
中華恐龍館的進化暗合著其設計原點:解構與重組。當三座龍形塔體在D秀中化作光之圖騰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技術奇觀,更是一座建筑以先鋒精神對時間的永恒對話——它始終勇于突破自身形態,吸納時代精華,在不斷的裂變與重生中,讓那份跨越時空的初心煥發出更耀眼的光芒。